五一,跟着菜场一起去旅行

不是游乐园,也不是打卡胜地。


越来越多的人,推着行李箱,穿梭在青菜和水汽之间,像是在赶一场隐秘又热烈的市集盛会。


五一假期将至,无论是特种兵式旅游,还是城市漫步,越来越多的旅游清单里,菜市场成了重要的一站。


云南丽江忠义市场,藏在非遗古城里,天气好的话,还能望见远处的雪山;哈尔滨的道里菜市场,各色酱料、酸菜、红肠,弥漫着北方特有的醇厚气味;淄博八大局的夜晚,烟火气蒸腾,烤肉与蒜蓉的香气交织在人声鼎沸中。


菜市场,这个曾经被人们视作寻常日常的地方,正在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,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。


1


▲菜市场内质朴的日常


它没有城市中心那样的摩登,也没有景区那样的浮华,但却以最质朴的方式,承载着一座城市最本真的生活气息。


蔡澜曾说:“菜市场是最接近当地人生活的地方。”


而在今天,越来越多的人,开始在菜市场里,重新认识一座城市。于是,这场关于菜市场的旅行,也许不是一种潮流,而是对真实生活的一次回归。



01

风土人情藏在篷布下,

也藏在水汽里



真正想了解一座城市的日常,不是在打卡地标的时候,也不是在连锁商场里,而是走进一座菜市场。这里没有滤镜,没有脚本,每一帧画面,都是一座城市最真实的呼吸。


清晨的菜市场热气升腾,吆喝声此起彼伏,菜叶上还挂着露水,推着小车的老人、穿着拖鞋的年轻人,在摊位前仔细挑选食材。日子,在这些微小的场景里,被慢慢咀嚼出滋味。


难怪人们一提到菜市场就引用古龙的说法,“再心如死灰的人,一进菜市,定然厄念全消,重新萌发对生活的热爱”。


在这里,食材的丰富,季节的更替,人与人的交流,几乎不经意间就把一座城市的风土和人情暴露无遗。


在云南昆明的大观篆新农贸市场,菌菇铺得满满当当,一只只小篮子里堆着见手青、松茸、青头菌……潮湿的高原气息,藏在每一朵菌盖下面。这里的摊主熟练地辨别、挑拣,把云南人的日常食材和对山林的依赖一并摊在眼前。


9


▲云南大观篆新农贸市场 图源©小红书用户


菜市场是流动的,它随着季节变化,随着城市发展变迁,但它始终保持着一种近乎固执的真实。在这里,你可以用最便宜的价格,买到最鲜活的味道;也可以在热闹的人群中,听见久违的乡音,触摸到城市跳动的脉络。


而这,就是一座城市,最质朴、最动人的地方。



02

标准化之外,

是地方味的倔强



旅行的意义,不只是奔赴远方,更是遇见别人平常过着的生活。而真正让人念念不忘的,总是那些日常里才有的滋味。


在商业综合体里,餐饮早已高度标准化——无论身处南北,打开外卖平台,吃到的都是相似的炸鸡、奶茶、火锅。连锁的便利背后,失去的是地方食材独有的风味,也是城市个性最细微的表达。


而菜市场周围的小吃摊、小饭馆,却是另一个世界。


这些摊贩不会为了游客调整口味,他们只做给每天路过的邻居吃,做给自己人吃。米线冒着热气,煎饼刚出锅就撒上葱花,酸汤子酸得地道而直接,每一样都带着某种坚定的地方感。


8


▲菜市场内美食,摊位不大,风味却很正


中国旅游研究院数据报告显示,92.3%的受访者会在旅游前或旅游中做美食攻略;93.1%的受访者将体验当地美食作为旅游的主要因素之一;在商旅出行的受访者中,有76.8%的人会在完成商务活动之外,挤时间寻访当地美食。


菜市场的美食,不需要太多包装和修辞。它们和城市一样,粗粝、直接,却又温柔细腻。在这里,食物不只是满足味蕾的工具,它是一个城市的表情,是生活本身。


出门旅行,如果只吃连锁快餐,那么远方也只不过是换了一个坐标的日常。只有在菜市场里,嚼着当地人的一餐一饭,才能真正触碰到这座城市的体温。



03

从买卖到社交,

菜市场变成城市“客厅”



菜市场,从来不只是一个交易的地方。在越来越多城市里,它逐渐变成了一个兼具文化、社交、情感的公共空间。


今天的菜市场,很多已经不再是过去那种单纯售卖农产品的场景。设计师在其中植入了更多本地文化元素:红砖屋檐、雕花木窗、手绘壁画,把地域风貌和市井生活巧妙地编织在一起。


走进苏州的彩香菜场,完美保留了苏州的文化氛围和生活方式。月影窗棂,吴侬软语,这里充满了最地道的“苏州精神”。


7


▲苏州彩香菜市场


更重要的是,菜市场正在重新成为城市里的社交场。老人们买完菜在小广场聊天,年轻人可以一边手拿咖啡一边挑选地道食材。一个摊位前可以认识朋友,一顿热腾腾的早餐可以打开一天的好心情。这里没有冷冰冰的消费逻辑,也没有刻意制造的打卡感,一切都流动而自然。


一个好的菜市场,不止是便利的采购地,更是城市情感的连接点。在这里,本地人、游客、外来者,都能在同一片烟火气中,找到自己的位置。城市的发展改变了很多街巷,但菜市场以一种特别的方式,保存了城市最温柔也最质朴的日常,成为了另一种意义上的城市“客厅”。



04

那些被岁月存档的菜市场角落



每座城市,总有一些地方,即使搬迁、改造,也难以被真正替代。


对很多人来说,菜市场,就是这样一块藏着记忆的地方。


小的时候,跟着父母穿梭在市场里,抓着大人的衣角,看着摊位上成堆的瓜果蔬菜,对这个世界最初的感知,大多是从一筐筐鲜活的食材开始的。小孩们总爱在市场角落偷偷买糖葫芦,或者趁大人不注意,蹭上一碗冒着热气的小馄饨。那时的快乐,是用泥土味和油烟气编织出来的。


在时代快速更迭的今天,很多老市场逐渐搬迁、消失,取而代之的是崭新的超市、便利店。它们干净、整齐、高效,但也让人与食物、与城市、与邻里的连接感,变得更远了一些。


3


▲香港中环街市


因此,当人们旅行时,越来越喜欢去当地的菜市场走一走,吃一碗地道小吃,买一袋土特产,其实也是在用自己的方式,抵抗时间的流逝。不是为了买菜,而是为了找回一种慢下来的生活感,一种能够被真实触碰到的城市记忆。


一座菜市场,装得下四季风物,也藏得住一代人的乡愁。



05

年轻人,和他们的

“特种兵式”寻味之旅


“少逛互联网,多逛菜市场。”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一种生活态度。


年轻人不再满足于打卡地标景点,而是转向更日常、更接地气的地方。特种兵式旅游兴起,一天打卡数个地方、短时间内体验一座城市的全部生活节奏,菜市场,自然成了其中最重要的一站。


2


▲俄罗斯丹尼洛夫市场


菜市场的吸引力,在于它与“标准化旅游”完全不同。


景区有统一的票价,连锁餐厅有统一的菜单,但菜市场是流动的、随机的、真实的。每次走进一座陌生城市的市场,看到的、听到的、闻到的,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。


在这里,不需要门票,也无需预约,付出十几块钱,便可以尝到一碗地道的早餐,聊上一段温暖的人情故事。


与此同时,自媒体的发展也加速了这种趋势。


社交媒体平台上,一个个关于“菜市场旅游”的内容迅速蹿红。单单在小红书上关于“菜市场漫游指南”话题的讨论就有1.1亿浏览,“去一座城市就要去它的菜市场”已成为旅游青年们心照不宣的深度城市体验。


5


▲苏州双塔市集


过去,旅游是为了逃离日常;而现在,旅游更多是为了换一种方式,重新理解日常。


菜市场,作为城市最本真的角落,天然地承载了这种变化。在摊位之间穿行,看着陌生却又熟悉的食材,听着不同方言的吆喝,人与城市的关系,被重新拉近了一点。


短暂的相遇,却足够留下深刻的印象——这,就是当代旅行者寻找的答案。





后记:


世界上的好市场,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。


在东京,筑地市场承载了百年间的烟火与记忆,早已成为游客必去的打卡地标。它曾是日本最大的鱼市所在地,尽管场内市场的批发区已搬至丰洲市场,但筑地场外市场仍然充满活力。摊位间的人情往来,商贩之间默契的分工,都是光鲜景点之外,城市真正的灵魂。


4


▲东京筑地市场


反观国内,大规模的菜市场兴起,其实是近四十年的事情。


上世纪八九十年代,随着“退路入市”政策的推行,越来越多的个体商贩走进了市场,菜市场才逐渐从自发形成的小集市,变成了现在我们熟悉的样子。


在这短短几十年里,菜市场经历了从混乱无序,到规范管理,再到如今文化复兴的过程。


6


▲杭州文二菜市场内面馆


每一个摊位,每一条巷道,每一次讨价还价,都是这座城市生活的真实切片。


也正因为历史尚短,国内目前还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能跻身国际景点的菜市场。


但好在,变化正在悄然发生。


无论是大观篆新农贸市场对云南风物的展现,还是道里菜市场对北方市井的保存,又或是八大局对烟火气的延续,越来越多的菜市场,开始意识到自身独特的文化价值。


未来,当一座菜市场,能够在时间中慢慢沉淀下自己的风格,融入城市的脉络,成为居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也许,下一个文化地标,不在CBD,而在市场拐角。


· END ·


联系
我们
TOP